六十三-《共和国往事.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刘胜利带头为孙立昆的话鼓起了掌。

    再上车时,孙立昆把刘胜利叫到了自己的车里。刘胜利便在车内向孙立昆汇报起来,说是王环环这位年轻同志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,头脑却不糊涂,分田承包时和每家每户都喝了血酒,把我们的干部当日本鬼子来对付。孙立昆很不客气地说,我们有些干部甚至连日本鬼子都不如。

    残酷的场面一到白水沟就看到了:王环环和十几个男人全被吊在生产队的粮库里,个个伤痕累累,连县委书记耿复仁见了都很吃惊。

    孙立昆亲自给王环环松了绑,心情沉重地说:“同志们,乡亲们,我来晚了,让你们吃大苦头了!”说罢,后退一步,向王环环和众农民深深鞠了一躬,“我向你们道歉了!”

    王环环和众农民木然地看着孙立昆,呆呆的,一言不发。

    耿复仁说:“王环环,你们咋还不向省委孙书记道谢?!”

    王环环看看耿复仁,又看看孙立昆,刚想说什么,孙立昆却先说话了,是对耿复仁说的:“要王环环和乡亲们道什么谢?谢谢我们吊打他们吗?让他们为我们强加给他们的痛苦谢主隆恩、三呼万岁吗?耿书记,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县委负责人,你怎么能这么不要脸皮!我看你简直不如当年的日本鬼子!”

    耿复仁呆住了。

    孙立昆上前握着王环环的手,抚摸着说:“王环环同志,我们这次到白水沟,是向你讨口饱饭吃的!”

    王环环这才明白,面前这位省委副书记和耿复仁们不是一回事,扑通跪下了。

    身后,一帮农民也随之跪下了,跪得轰轰烈烈。

    王环环流着泪,紧紧抱着孙立昆的腿说:“孙书记,我……我们不是要走资本主义,我……我们就是想吃上饱饭啊!”

    孙立昆连忙拉起王环环:“起来,王环环同志!还有你们!同志们,大家都起来,我们今天就来商量一下,看咋着才能吃上饱饭!”

    一农民立起:“说句不怕杀头的话,就得把田分头包下去,让我们自己种!”

    又一农民说:“分田包产,我们公粮没少交,自己得的也多了!”

    王环环也讷讷地说:“孙书记,真的哩,分田包产好啊,我们干部也好当了……”

    孙立昆连连说:“好,好,同志们,大家不要急,一个个说,我今天到这里来,就是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。”

    王环环说:“孙书记,您是大共产党,我们也想听听您的话!”

    于是,听罢白水沟乡亲们的意见后,孙立昆在马灯通明的灯火下,对王环环、耿复仁、刘胜利等一帮干部群众发表了一次即兴讲话,开口就说: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这是马列主义的科学结论。实践之外不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,包括马列主义本身也不是真理的标准。那么,既然实践证明分田包产能使原来这一带最穷的一个生产队改变面貌,粮食产量能翻两番,生活水平能有这么大的提高,我看就不妨让王环环和这三十八户农民同志试下去!这么试一试,天塌不下来!安徽、四川有些地方不是也在试吗?”

    王环环身边那些朴实的农民们,把一双双满怀希望的眼睛投向孙立昆。

    孙立昆越讲越激动:“同志们,说起来痛心呀!过去,我们的报纸上每年都说大丰收,都说农业学大寨硕果累累,可搞到今天,我们全国还有两亿多种田人的年口粮在三百斤以下,吃不饱肚子!耿书记,我请问你,你们天河县农民每年的人均口粮是多少?我要你以党性保证说真话!”

    耿复仁红着脸讷讷地说:“去年一百八十七斤,今年一百九十二斤……”

    孙立昆叹了口气:“不到二百斤呀,同志们!从理论上说,我们整个天河县的农民兄弟都在饿肚子呀!可分田包产,白水沟三十八户的人均口粮却达到了五百二十斤!据说这就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!如果大家认为这种能吃饱肚子的方法就是资本主义,那么我们只有永远饿肚子!那我们还干什么革命?**说,穷则思变,越穷越革命,不能越革命越穷嘛!是不是呀?同志们!”

    一片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。

    耿复仁掏出笔记本拼命记录。

    孙立昆却结束了自己的讲话:“同志们,我就先讲这么多吧!不算指示,目前也还不代表省委,只代表我个人。我说得有没有道理,同志们自己去思考。”

    耿复仁说:“孙书记,很受启发,我们很受启发。”

    刘胜利说:“孙书记,您把问题的实质说透了,事实上是给我们上了一课。”

    孙立昆摆摆手:“不对了,是王环环和白水沟的农民同志给我上了一课!”

    耿复仁请示道:“那么,孙书记,白水沟的土地承包就试下去?”

    孙立昆点点头:“当然应该试下去!我的意见,最好再把试点面扩大一些,像我们路过的那个小山村,穷成那样,为什么不也试一试?”

    耿复仁忙又记录。

    孙立昆说:“可以请那个村的生产队长到王环环这里来看一看,学点经验。成功的经验还要你们自己摸索。现在大家不都说嘛,要摸着石头过河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