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BJ四合院-《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何雨柱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老bj四合院的取暖方式有很多种,其中最讲究的要数大户人家的暖阁了,这是一种建房伊始既设计好的“地暖”。

    其实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,即以槅扇门、隔断板、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,其实也就是为了防寒而从大屋分隔出的小间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“暖炕”,把填煤出渣的工作口,设在室外檐廊下,避免了室内的尘土飞扬。

    较平民化的“暖炕”,是在屋地中央挖一个一米多见方的深坑,出渣口设在地面以下,平时坑口覆盖上厚厚的木板,与地面齐平,炉焰口设在房子中间的炕沿下,烟道先在炕下曲回盘绕,再通过山墙里预留的烟道通向大气。

    在清代,bj人一般还是睡炕,可室中也生炉子。穷人家则是把灶砌在炕边,又做饭,又取暖,俗话称:“锅台连着炕。”

    进入民国以后,睡炕的人家就逐渐减少,改成睡床和铺板了。随之而起的,是装有一节节马口铁皮烟筒的西式洋炉子。

    可是,一般人家仍然还是用煤烟筒、烧煤球的炉子,少数的烧木炭火盆儿。

    在目前这个时期的铁炉子有两种,铸铁的和铁皮的。

    国产铸铁炉子大小高矮和床头柜相近,上面是个四十公分见方的方盘,很实用。

    洋炉子是少数,制作比较精巧,美观且耐用,尤其是在炉子的中腰处,带着一个原配的烤饽饽台儿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铁皮炉子价格便宜、移动方便、不需要烟筒做附件,就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,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。

    烧煤免不了产生一氧化碳,煤气中毒事件在这时候更是屡屡发生。

    街道居委会一入冬就来人检查,免费赠送秫秸秆儿糊的“风斗儿”,家家户户必须安装。

    这可是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,即使是如此防范,还是会有全家遇难的情况出现。

    解决煤气中毒问题的关键就是“炉筒子”,一台燃煤炉子最起码也得五六节炉子,才能正常运转。

    屋子越大,需要的炉筒子就越多,拐脖也是必不可少。

    而且这些炉筒子用了两年,就会出现自然的损耗,像什么锈蚀、漏洞都会出现,所以妥善保存和换季维护,就成了每个家庭的大问题。

    这时候冬季四九城的早晨,通常就是“家家点火,户户冒烟”,直到太阳生的老高了,笼罩在胡同里的烟儿还没散去。

    这时候,不管是深宅大院,还是小门小户取暖、做饭都离不开煤。

    现如今的蜂窝煤还没有普及,各家烧的不是煤球,就是砟子。

    但不管是烧煤球,还是烧砟子,都避免不了攒下一对煤渣子,四合院的小户人家就自己动手和煤渣子、攥煤球。

    这时候的中小学校还会利用劳动课发动学生攥煤球,何雨水就没少攥,回来的时候还跟许珊珊显摆,说是这叫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。

    在一旁听到这话的何雨柱露出了欣慰的表情,于是,去年冬天的煤球全是何雨水攥的,这可是给家了省下了好几块钱。

    这时候可是有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,每到秋凉的时候,他们就从农村出来的。

    他们的打扮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,腰上系着根带子,甭管是大褂还是棉袍的下摆就掖在带子里。

    肩上扛的是大板儿锹和剁铲,身后扣着直径一米,深有三四十厘米的摇筐和一个大号花盆。

    这些人每年都来,也都知道哪儿用他们干活,所以根胡同里的人家也都熟悉。

    孙村雨子就愿意跟他们“逗闷子”,见他们扛着家伙事来了,他就学着唐山的口音说道:

    “远看像林教头,近看粪叉子手,仔细一打听,嗨,感情就会摇煤球儿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