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问-《大明文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汝师兄,真不愧为我朝堂清流之表率,君子中的君子,正人中的正人。”

    叫好声无数。

    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又遭到打击报复。

    赵用贤道:“大家放心,此事我先禀告给王总裁。他自会替我们有所主张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王总裁入阁后与申吴县可是走的很近啊?”

    赵用贤道:“放心,王总裁何许人,眼底容不得沙子,此事必会秉公处置。若是不行,我当另行上奏天子!”

    众人当下叫好,然后赵用贤亲自去主考官房禀告了王锡爵。

    次日叶向高来禀告林延潮道:“赵汝师昨夜去主考官房秘谒王阁老了。”

    林延潮点点头道:“可知赵汝师所为何事?”

    “听闻就是与鬻卷就关,就是那四个一字。”

    林延潮点点头道:“肯定吗?”

    叶向高道:“我有问过他们都不肯说,大概是因为你我乃同乡之故,但越是隐瞒越是八九不离十。”

    林延潮笑着道:“正如我之所料。如赵汝师这些正人君子,若是看到鬻卷的事未必会管,但若知这鬻卷的事与我有关,必然不会放过。”

    叶向高问道:“所以宗海你故意气走方编修,让赵汝师以为此事有你牵涉其中?”

    林延潮点点头道:“此事瞒不过你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现在赵汝师将事情捅至王阁老那去,他身为主考官必会怀疑你是否参与了鬻卷,

    这事可以毁了他的仕途,他会与你干休吗?宗海,此举虽维持了考纲考纪,自己的良心,但于你而言如此,得罪了王阁老实在是得不偿失啊!”

    林延潮点点头道:“这我自有办法,进卿,你能来通风报信,我已是很感激了,下面的事我会安排了。”

    叶向高见林延潮如此,当下长叹一声退出了考房。

    会试第三场,各房同考官都在各自房里改卷,忙的是焦头烂额。

    但是对于王锡爵,林延潮第三场考试不结束,他们就不用改卷。

    第三场是三道策问。

    这一日林延潮早早抵达了考场,对他而言,这并非是一场普通的策问而已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国家而言,理学提倡先知而后行,读书人功夫不够,容易理论与实践日益割裂,使得读书之风趋于虚浮,不入实用之地。

    八股取士之风一直持续到清朝的光绪年。

    到了这时朝廷才意识在经义取士虚浮的地方,立即将科举更改至实用的策问,但为时太晚,西方的新学已冲击而至。

    现在而言策问缺点也很大,儒家一向强调思不出位,读书人作读书人的事,官员作官员的事,君主作君主的事。

    天子可以向大臣问策,但向读书人问策就……就是诸葛亮‘隆中对’的普及版,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者天下能有几人?

    对于会试而言,举人监生已不是一般的读书人,举人监生的身份是介于读书人与官员之间。举人监生没有考中进士,也是可以直接的授官。

    所以策问无疑就是让这些读书人在当官之前,先作功课了。

    就算答的想当然,但考官也可从考生回答里,看出考生为官理政的思路。

    从唐时的诗赋明经取士,再到宋的经义取士,再到明的八股取士,清末策问取士,再到后世的公务猿考试,虽然未至理想中论贤举贤之道,但要看到一直更切合于当时的时代。

    而今林延潮主导之,就是要将策问提至与经义并重的地位。一来是他私心在其中,二来也是身为会试主考官,在其职思其位的道理。

    君子思不出位的道理,不是不要往长远去想,而是优先专注于眼前应当为之事,脚踏实地把他做好,为力所能及之事!

    这就是林延潮的道理。

    对于今天而言,看似普通,但却是他撬动时代车轮的一步。

    一会儿王锡爵到了至公堂,林延潮立即上前见礼。从王锡爵看了林延潮一眼,虽未表露出什么,但神色有些疏离。

    林延潮心知赵用贤必是把方从哲的事告诉他了,所以他在怀疑为什么自己没有将有士子考官鬻卷的事告诉他。
    第(2/3)页